
文 | 预见能源炒股配资中心

冀北电力原副总于德明被查,电力系统反腐风暴持续深化。这场从人事清理到业务重构的变革,正深刻影响着电网投资与能源转型进程。
11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于德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青海省西宁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这已是本月电力系统第二起引发关注的高管落马案件。就在几天前,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寇伟被提起公诉。
电力系统反腐风暴持续深化,从发电集团到电网企业,调查范围不断扩大。这场风暴已触及电网投资、设备采购等核心业务环节,波及数千亿电网投资格局。
关键岗位的沦陷
于德明被查的消息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与青海省纪委监委联合发布。这种“组地”联合办案模式,已成为电力系统腐败案件查处的标准程序。
于德明并非普通省级电网公司高管。公开资料显示,他出生于1966年10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行业工作,担任过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并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他在冀北电力任职期间,曾参与多项重要电力项目签约及电网建设工作。例如2023年,他代表公司签署服务地方发展的合作协议。
寇伟案件则呈现出更大规模、更高层级的特点。从云南漫湾发电厂到国家电网、大唐集团,他在电力系统多个关键岗位的任职经历,成为检察机关指控其滥用职权、受贿的重要依据。
这些被查高管有个共同特点:都曾在电网建设、物资采购等关键岗位任职,直接掌握着项目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
冀北电力的特殊地位与战略意义
冀北电力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地位特殊,它肩负着保障首都供电安全的重要职责,直接供电区域覆盖河北省北部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和廊坊五个地市。
这家公司负责运维环京进京万余公里输电大通道,堪称首都供电的“护城河”。
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冀北电力还承担着新能源并网消纳的重任。该公司管理的张北柔直工程,是国网首个大规模新能源外送项目。
冀北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8200万千瓦,全口径装机占比76%,这一比例在全国省级电网中位居首位。
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意味着冀北电力每年有巨额电网建设投资。于德明在这样的企业中担任副总经理,并分管电网建设和物资采购,其职务含金量不言而喻。
从人事清理到业务重构
电力系统反腐并非新鲜话题,但近期趋势显示,反腐范围正向业务一线延伸,调查更聚焦于电网投资、设备采购等核心业务环节。
从近期被查的电力高管看,多数曾在电网建设、物资采购等关键岗位任职。这些岗位直接关系到数百亿电网投资的分配和使用效率。
电力系统正在构建“党委统领、纪委专责、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一些省级电网公司已开始实施反腐“全链条排查机制”,要求办案人员必查违规吃喝、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四风”背后潜藏的腐败问题。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会议指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要一以贯之纠治“四风”,一抓到底惩治腐败,一体深化正风反腐。
反腐如何重塑电力行业生态?
电力系统反腐的深入推进,已开始影响企业的业务决策和投资布局。
在设备采购领域,变化尤为明显。国家电网公司近期更新的物资采购标准,大幅提高了技术门槛和供应商资质要求。一批曾经依靠“关系”生存的小厂商,正逐渐被淘汰出主流市场。以往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利的空间正在消失。
这些调整直接影响着市场竞争格局。头部设备商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部分中小厂商开始转型细分市场。
从投资角度看,反腐正在改变电网投资的决策逻辑。以往存在的“关系项目”和“人情标”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技术经济性的科学决策。
2023年,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275亿元,同比增长5.4%。但更重要的变化是投资结构的调整——配电网投资占比提升至45%,新能源配套电网投资增长23%。
随着电力系统反腐的深入,能源转型的路径与速度也在悄然变化。
一方面,反腐败斗争持续净化电力系统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反腐败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
冀北电网今年计划投产125项工程,全部服务于新能源并网消纳。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审批都经过更严格的论证。
监管也在同步加强。审计部门加大对电网投资的审计力度,重点检查项目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和投资效益。一批存在问题项目也被要求整改。
于德明案件审查调查的最终结果尚待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力系统的这场变革远未结束。电网投资正在回归专业理性。
反腐风暴过后,一个更加透明、高效的电力行业正在孕育之中。
天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